| 放射科设备 |
| 超声科设备 |
| 手术室设备 |
| 检验科设备 |
| 实验室设备 |
| 理疗科设备 |
| 急救室设备 |
| 儿科设备 |
| 眼科设备 |
| 牙科设备 |
| 妇科男科设备 |
| 灭菌消毒设备 |
| 医用教学模型 |
| 美容仪器设备 |
| 家庭保健器具 |
| CR病床 推车 柜 |
| ABS病床轮椅 |
| 医用耗材 |
新闻中心
新技术 能否重新定义医疗行业
Time:2013-10-8 9:14:53 Author:admin
一泓潭水,如果没有流动,没有与外界的交互,再澄清的潭水最终也会变成死水。同样 一泓潭水如果奔流不息、每天都能与外界有新的交互,自会一片生机。这也恰如传统的医疗行业,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进入“死水”的境地,从而降低运行效率,而效率在医疗领域很多时候不仅是利润而是“生命”的代名词。此时,就需要注入新的力量、更需要一场变革。面对陈年旧疾如何应对?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是开拓创新还是固步自封,成为整个行业面临的选择。
近日,由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北京地区医院信息化基础建设促进小组及网络世界报社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密云瑞海姆田园度假山庄举行。来自北京各大医院及区县卫生信息中心几十位主管们,就当前医疗行业信息化存在的难题、医院新应用的现状及未来医疗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国内,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尚存在一些“顽症”未解决,新的技术虽然改变了传统医疗模式,但是在应用、普及上还存在诸多难题。
“十二五”规划 机遇与挑战并存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卫生领域的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重点推进区域卫生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提高整体卫生资源的利用率,满足城乡居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需求,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卫生服务更加有效、卫生管理更加精准、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建立‘健康北京、智慧卫生工程’,以居民电子健康记录为核心,建设一张网络、两级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会议伊始,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张文中主任在当天会议的演讲中分析了北京市“十二五”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并奠定了本次会议务实的基调。
随后张文中主任进一步解释了“建设一张网络、两级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的具体工作内容。一张网:就是在互联网、政府专网的基础上,建立连接市、区(县)、基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网络联结,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全面支持卫生信息化应用服务。两级平台:即满足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数据信息互联共享的市区两级卫生信息交换平台,为居民获得全面动态连续的卫生服务提供支持。三个基础数据中心:即居民电子健康记录数据库、执法相对人数据库和医疗卫生资源数据库,为卫生管理、居民健康服务、领导决策提供全面的数据资源支持。同时张文中主任也指出2013年“十二五”规划中涉及到的建设重点为:“出台电子病历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方案及电子病历相关标准与规范的框架;完成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市推广应用;全市二级(含)以上医院建设医生工作站,三级医院实施门(急)诊信息上报;完成推进电子病历工作首批试点医院的工作任务;启动并完成国家区域卫生信息化试点项目;搭建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和试点区(县)卫生信息平台,初步建立逻辑集中、市区两级物理分布、统一标准的卫生数据库。”
演讲中张文中主任也揭示出目前医疗信息化当前面临的“弊病”,一方面是信息的互联互通,包括医院之间的互联互通、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区域医疗和北京市各大区域的互联互通,都存在着严重不畅的问题。另一方面信息安全亟待加强,医疗信息安全目前存在很多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比如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宕机现象、信息资源丢失等现象,安全问题对于医疗行业尤为重要。
对于张文忠主任提出“互联互通”的弊病,会议上另一位演讲嘉宾北大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表示认同,他认为:“现在医院里面信息系统很多,大点的医院能达到上百个系统,但是各个系统之间又存在不互通的“信息孤岛”问题。各系统之间的数据是独立的。各个系统产生的数据都存在各个系统内,并没有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达到整合的目的。”
除了数据的互联互通,安全问题一直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无论是物理安全,还是数据安全、管理安全,都是影响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
神舟数码网络公司信息安全市场技术总监彭江波,对于张文中主任提出的的安全问题产生了共鸣,他认为“很多医院在不断建设新的系统,建设数字化医院。它的特征分析下来就是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数据的传输。随之而来网络安全及信息安全也面临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来自国外的医疗信息化专家、瞻博网络全球医疗行业拓展总监Jennifer Pulsifer结合国外医疗行业现状,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医疗行业当前存在的弊端,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首先是成本问题,当下全球的医疗成本都在上涨,各国的GDP都占有一定的比重。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比重的加剧,医疗成本也会同样上升。成本问题是医疗行业所面临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另外就是医疗的普及性,城市的医疗设施或服务和农村的医疗设施和服务是完全不均衡。我们该怎样让城市的医疗服务,和农村的医疗服务之间寻求一种均衡。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先达成三个目标,首先是要降低医疗成本,然后是增强医疗效果,其次是提高信息化服务。而这些都需要新的医疗模式、新的技术来实现。”
针对新的医疗模式,Jennifer Pulsifer 提出了移动医疗的解决方案。“ 新的医疗模式的基础在于IT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应用。通过病人信息的数字化,病人可以在自己的移动设备上,查阅自己的病历信息。像这种病历数字化的应用在2012年美国已经实现。通过病人数据信息的数字化,医生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终端设备,来获取病人的信息。医生可以利用移动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查看病人的信息。”同时Jennifer Pulsifer也提示,移动医疗的应用还需注意管理及安全等问题:“首先需要考虑移动设备怎样连接到网上。其次就是这些设备上线之后如何管理。此后就是当这些设备连上网络之后,如何保护病人的数据信息的安全。针对这些问题,瞻博网络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第一种就是增强医护人员的可移动性。第二是提高人和设备的可连接性。第三种就是为新的医疗模式建立一个平台。第四个就是为保护病人的数据信息安全提供软件或应用。通过这些措施帮助病人保护自己的数据信息。
近几年,移动技术对于医疗行业并不陌生,很多医院也在积极的部署移动护理及移动医生等新的业务。但是,在多种移动技术应用的同时,不仅在选择上会眼花缭乱,在应用上是否也会不知道如何选择?
针对目前移动终端的两种应用,会议上刘帆也提出了新的问题。“ 我觉得移动技术应用面临的问题也需要我们重视。一方面就是医生和护士用的是专用的医用终端,包括Pad,以及专门给医生定制的应用终端。但是实际上来讲,到目前BYOD已经不是概念了,今后在医院里面,专用应用终端和和BYOD怎么去平衡?到底我们以后都用BYOD?还是我们以后用专用的终端?另一方面,移动信息化带来了很多的益处,我们可以享受这个益处。但是同时不得不考虑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任何的技术都是服于需求的,现在很多移动的信息化,重点强调的是设备、技术,并没有特别贴切临床的需求,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针对,云计算、BYOD等其他新技术背后的支撑,华为企业网络营销运作部营销经理赵联涛提出新的疑虑:“当前主要几种新技术,如:云计算、BYOD、物联网、SDN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业务带来新的挑战。资源的云化,以前业务处理都放在本地,很多的应用安装在本机,我们只需要对本机进行处理和交换,就能完成操作。但是资源云化之后,业务大部分会存储在云端,应用也会相应放置在云端。这样一方面对网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高可靠性和大带宽,而且多复合应用,需要我们的网络要合理的调度。而BYOD的应用,更会面临终端安全、网络安全及信息安全的问题。”
“网络安全对于医院来讲,一种是互联网的防护,一层是内部的防护。如果出现信息泄漏的危险,就算是BYOD经过了授权,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攻击,只要去访问相应的应用,还是要通过我们设置的关卡。这样我们就能进行更好的防护。”针对新的医疗模式所面临的网络安全及信息安全梭子鱼技术总监贾玉斌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探索期的新技术的举步维艰
对于医疗行业,促使新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来自三个方面。第一,由于医院涉及大量复杂的业务和不同的人群,势必会导致错误。第二,在全世界范围内,医务人员的数量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提高医护人员的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第三,由于医院大多数是非赢利机构,医院没有足够的支出预算,因此,医院需要控制成本和节约开支。只有新技术的应用,才能解决医院存在的桎梏。另一方面,人们又在思考医院如何利用新技术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是否安全。
针对北京“十二五”规划中张文中主任提出“数据互联互通”、“电子病历”、大数据及云计算、移动医疗等重要建设内容,在当天的演讲及讨论中,嘉宾各抒己见。
刘帆在演讲中列举了北大人民医院数据的整合之道。“第一,集成平台。2011年人民医院梳理了大概半年的时间,把所有系统的接口内容都进行了梳理。主要为建设集成平台。为了今后医院的数据,能够在更长时间内有一个良性的循环,人民医院决定建设集成平台。我们的理念很简单,就是把所有的系统点对点的连接,通过集成平台进行对接。从而解决医院内部数据的互联互通的问题。第二,医院很早就提出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但是,我们要提的是“大电子病历”的概念(所有的临床信息系统的数据,最后能存在CDR临床数据中心里)。北大人民医院从2011年开始建设到现在共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全部系统将在今年年底全部上线。期间我们主要做了几件事。第一件就是EMPI(患者主索引)。 第二解决平台流程标准化的问题。在医院里面仔细分析了所有的业务场景,包括门诊的流程、检查、检验预约的流程等。把所有的流程进标准化。这个不同文档的交互标准的原则都是一致的,在医院里都遵循了同样的标准。我们在上信息平台,把所有系统的点对点的对接,连接到我们信息平台的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医院各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
除了集中平台及大电子病历,刘帆对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等热门技术,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把新的信息集成平台的技术应用到医院,有了这样的基础,医院的数据,才能称之为“大量”,但是这个“大”数据和现在炒的比较火热的“大数据”概念并不完全一样。我个人认为大数据在医院内部应用尚早。医院中所有我们能看到的数据,相对其他行业都是非常“小量”的数据,也许在区域内,无数个医院的数据连接在一起是一个大数据,但是对于单个医院内部来讲,我认为数据还是有限的。而且很多数据还不是规范的,不好利用大数据的技术进行管理。但是大数据这个理念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建设的系统产生的数据是为了让其产生更多的价值。”同时刘帆也建议道:“我们在建设大数据的时候,先要考虑我们做大数据的动因是什么?我们想要的回报是什么?我们想从大数据里面拿回什么样的数据是有价值的。在医院里面我们强调大数据,其实更看重的应该是“数据价值”的理念,这一点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对于刘帆提出的观点,医疗行业专家,宣武医院尚邦治也表示认同,他认为:“在医院还不能够提大数据的概念,因为大数据4个特征,实际上在医院还不完全具备。我个人认为大数据目前在医院不存在。从数据量来说,什么叫大数据?是不是到了T就能称作大数据了?除了数据的数量,对于医院大规模的非结构化数据,存在难以抽取,就像刘帆主任提出的大数据更多的强调的数据的应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沈韬也认为,医院的数据除了结构数据,还有一些影像等非结构数据,像一些影像的非结构数据,很难分类、按主题抽取,而没有这些特征,还能称之为大数据吗?
“我同意沈韬主任的观点,医院的数据确实还不能做叫大数据,比如咱们说的数据量大,就是影像数据,而且这个影像数据是抽取、挖掘确实很难。大数据对医疗行业,不能说太过早,但是目前为止,把它看成大数据,有点牵强。”对于医疗行业大数据的现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李怀诚也表示认同。
对于云计算刘帆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医院里面的云计算,谈起来还为时过早,毕竟医疗行业相对保守,保守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是因为医疗太重要了,关乎人的生命和健康,一旦出了差错,就是大问题,所以我们在选择技术的时候还是会偏向已经成熟的技术。”
针对新技术在医疗行业面临举步维艰的现状,刘帆也给设备厂商提出建议:”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否能更贴近医疗行业特殊的特色,并相应开发一些新的技术,满足医院特殊需求。其实医院所有的需求最终都会落实在为病人服务,提高医疗的质量和安全。新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最终是以需求为主导的。”
确实新兴技术能给传统的医疗行业带来变革,但是对于医疗行业对于新技术的应用还处于摸索期。对于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来讲,需要更加贴近医院的真实需求,才能推动新技术的应用。而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讲,不仅要尽快解决医疗信息化长久遗留下来的“顽症”,更要加深对新技术的了解,与时俱进,只有如此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医疗的才能早日得到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