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射科设备 |
| 超声科设备 |
| 手术室设备 |
| 检验科设备 |
| 实验室设备 |
| 理疗科设备 |
| 急救室设备 |
| 儿科设备 |
| 眼科设备 |
| 牙科设备 |
| 妇科男科设备 |
| 灭菌消毒设备 |
| 医用教学模型 |
| 美容仪器设备 |
| 家庭保健器具 |
| CR病床 推车 柜 |
| ABS病床轮椅 |
| 医用耗材 |
新闻中心
全球首款,波科涂层左心耳封堵器获批上市
近日,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5)期间,全球首款HEMOCOAT涂层左心耳封堵器——由波士顿科学自主研发的 WATCHMAN FLX Pro 上市会重磅召开,此外,WATCHMAN FLX Pro也正式启动了在中国上市后的首批临床应用。
该款革新左心耳封堵器在中国的临床应用之旅正式起航,标志着中国房颤卒中预防左心耳封堵进入“显影精准封堵、涂层可控愈合”的新阶段。
# 临床背景与产品获批概况
卒中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公开数据显示,每5 位死亡者中至少 1 人死于卒中;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卒中风险为普通人群的 5 倍,且房颤相关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特点。
左心耳封堵术(LAAC)作为口服抗凝药的替代方案,已成为高出血风险、抗凝禁忌或抗凝依从性差的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重要手段。
2024 年 8 月 4 日,波士顿科学公司宣布其 WATCHMAN FLX Pro 左心耳封堵器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该产品适用于高卒中风险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用于预防脑卒中。
WATCHMAN FLX Pro 为全球首款带有聚偏氟乙烯 - 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的左心耳封堵器,此前于 2023 年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首次在国内公开亮相(被行业称为 “进博宝宝”),此次获批后快速进入临床应用阶段,标志着国内 LAAC 治疗领域新增一款差异化技术产品。
# 产品技术特征与循证数据
(一)核心技术设计:聚焦“愈合优化、定位精准、适配广泛”
全球首款,波科涂层左心耳封堵器获批上市
1. 全球首创 PVDF-HFP 聚合物涂层(HEMOCOAT™):优化器械体内愈合过程
WATCHMAN FLX Pro 的核心技术突破在于其表面覆盖的聚偏氟乙烯 - 六氟丙烯(PVDF-HFP)聚合物涂层,该涂层不含任何药理活性成分,通过材料本身的理化特性调节器械与心脏组织的相互作用,具体技术优势体现在两方面:
(1)减少早期炎症反应:波士顿科学提供的临床前动物试验数据显示,术后3 天内,涂层可使器械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减少 86%。炎症反应是 LAAC 术后早期并发症(如心包积液、器械表面早期血栓)的重要诱因,炎症减轻可直接降低这类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对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炎症的老年患者更具临床意义。
(2)加速内皮组织覆盖:临床前试验同时证实,术后45 天,该涂层可使器械表面内皮组织覆盖面积增加 50%。内皮化是封堵器 “融入” 心脏组织的关键生物学过程 —— 完整的内皮覆盖能隔绝血液与器械金属表面的直接接触,从根本上降低器械相关血栓(DRT)的长期发生风险,同时为患者 “尽早停用口服抗凝药” 提供了病理生理基础,这对高出血风险患者(如合并消化道溃疡、肝肾功能不全)尤为重要。
全球首款,波科涂层左心耳封堵器获批上市
武汉亚心总医院苏晞教授在长城心脏病学大会上进一步解读:“封堵器内皮化分为炎症凝血(1-3 天)、血栓消退内皮形成(45 天)、内皮化完成(90 天)三个阶段,PVDF-HFP 涂层通过降低血小板活化、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在第一阶段就阻断了并发症的‘源头’,为后续快速愈合奠定基础。”
2. 3 个不透射线显影标记(RO Marker):提升术中定位精准性
全球首款,波科涂层左心耳封堵器获批上市
针对传统左心耳封堵器单显影标记难以完整呈现器械形态的问题,WATCHMAN FLX Pro 在器械肩部创新性设置 3 个不透射线显影标记(RO Marker),形成 “三角分布” 的可视化定位系统:
实时呈现器械轴向与形态: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3 个 RO Marker 可清晰勾勒出封堵器的轮廓、角度及与左心耳开口的相对位置,帮助术者判断器械是否与左心耳 “同轴对齐”—— 避免因轴向偏差导致封堵器贴合不紧密,进而引发瓣周漏。
简化PASS 原则评估流程:LAAC 手术成功的核心标准为 PASS 原则(Position 位置、Anchor 锚定、Size 尺寸、Seal 密封),传统评估需依赖经食管超声(TEE)间接判断,而 RO Marker 可让术者直接通过 DSA 影像测量封堵器的压缩比(Size 适配性)、与心耳壁的贴合度(Seal 密封性),减少 TEE 操作带来的患者不适,同时缩短手术时间。
降低技术学习曲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鹤萍教授指出:“对新术者而言,3 个 RO Marker 相当于‘三维导航’,无需反复调整 TEE 探头角度即可确认器械位置,减少了对高端影像设备的依赖,让基层医院开展 LAAC 技术更易上手。”
3. 16mm-40mm 全尺寸覆盖:适配更多复杂左心耳形态
左心耳解剖形态存在显著个体差异,传统WATCHMAN 系列封堵器最大尺寸为 33mm,无法满足大口径或复杂形态心耳患者的需求。WATCHMAN FLX Pro 新增 40mm 大尺寸规格,实现 16mm-40mm 的全尺寸覆盖:
适配大口径与不规则心耳:对于合并高血压、心肌肥厚导致的大口径左心耳(口径>33mm),或菜花状、分叶状等不规则形态心耳,40mm 规格可确保封堵器 “完全覆盖” 心耳开口,避免因尺寸不足导致的残余分流。
拓展适应症人群范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樊友启教授提及:“过去遇到心耳口径超过 33mm 的患者,我们只能建议长期抗凝,而这类患者往往同时伴随高出血风险,40mm 规格的出现解决了‘无械可用’的难题,让更多复杂解剖患者获得手术机会。”
(二)全球循证数据: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多维度验证
1. SURPASS Pro 真实世界研究:大样本数据支撑临床价值
SURPASS Pro 全球真实世界研究数据纳入 21589 例患者,覆盖不同地区、不同卒中风险分层人群,其结果显示:
安全性表现优异:关键安全性终点事件(包括心包填塞、急性卒中、器械栓塞)发生率仅为0.20%;出院时需要干预的心包积液发生率为 0.36%,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1%-2%。
有效性符合临床预期:术后45 天内,98% 的患者实现 “有效封堵”(瓣周漏≤3mm),这一指标是确保长期卒中预防效果的核心 —— 瓣周漏>3mm 的患者,长期卒中风险会显著升高。
2. 20 年临床积累与全球 50 万例植入经验
WATCHMAN 系列产品自 2002 年首次应用于人体以来,已累计在全球完成超 50 万例植入,长期随访(5 年)数据显示:其卒中预防效果不劣于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且出血风险降低 30% 以上。这一长期数据为 WATCHMAN FLX Pro 的临床应用提供了 “平台级” 循证支撑 —— 作为系列升级产品,其核心设计基于既往成熟技术,进一步降低了临床应用的不确定性。
# 首批临床植入情况:多中心典型案例与反馈
WATCHMAN FLX Pro 获批后,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心血管中心迅速启动首批临床植入,涉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等,手术团队均为国内 LAAC 领域领军团队,患者涵盖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复杂心耳形态等典型临床场景。
(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周达新教授团队—— 攻克 “菜花状双分叶大 POUCH 心耳”
全球首款,波科涂层左心耳封堵器获批上市
▲葛均波院士、周达新教授团队首植手术后合影
1. 患者基线特征
基本情况:77 岁男性,既往有甲亢、高血压病史,10 年前曾因脑梗死接受治疗(卒中复发风险高)。
风险分层:CHA2DS2-VASc 评分为 5 分(≥2 分需积极卒中预防),HAS-BLED 评分为 4 分(≥3 分为高出血风险)—— 患者同时具备 “高卒中、高出血” 双重风险,口服抗凝药可能导致脑出血或消化道出血,符合 LAAC 手术 Ⅰ 类适应症。
左心耳解剖:术中DSA 左心耳造影显示,患者心耳形态为 “菜花状双分叶”,且存在 “缩口大 POUCH”(心耳开口直径 24mm,内部腔室深度 25mm)—— 这类形态的风险在于传统封堵器易出现 “锚定不牢”(开口窄导致器械固定差)或 “内部漏血”(腔室大导致覆盖不全)。
2. 手术操作过程
器械选择:团队结合心耳口径与深度,选用31mm 规格 WATCHMAN FLX Pro—— 该尺寸可确保封堵器完全覆盖双分叶开口,同时避免过度压缩导致器械变形。
定位与释放:通过3 个 RO Marker 实时调整器械位置,确认封堵器与心耳开口同轴对齐后缓慢释放;术后经 TEE 与 DSA 双重评估,封堵器压缩比为 15%(理想范围 10%-20%),无瓣周漏,符合 PASS 原则。
全球首款,波科涂层左心耳封堵器获批上市
▲术前左心耳造影(左);封堵器展开后TEE影像(右)
3. 术后专家反馈
周达新教授在术后访谈中表示:“这款封堵器的 PVDF-HFP 涂层能有效降低器械相关血栓风险,对这类高出血风险患者,术后抗凝方案或可从‘双联抗血小板(DAPT)+ 抗凝’简化为‘短期 DAPT’,后续需通过随访验证这一假设。同时,其对双分叶大 POUCH 心耳的适配性,也为复杂解剖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姚焰教授团队—— 应对 “菜花型小口径心耳”
全球首款,波科涂层左心耳封堵器获批上市
▲姚焰教授团队首植手术后合影
1. 患者基线特征
基本情况:65 岁男性,高血压病史 8 年,规律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130/80mmHg 左右);无卒中史,但存在阵发性房颤(每月发作 2-3 次)。
风险分层:CHA2DS2-VASc 评分为 2 分,HAS-BLED 评分为 2 分 —— 虽为中风险患者,但患者因职业为长途货车司机,无法规律服用抗凝药(存在漏服风险),临床评估后选择 LAAC 治疗。
左心耳解剖:DSA 造影显示心耳为 “典型菜花型”(分叶多、内部结构复杂),口径 16mm,深度 25mm—— 小口径心耳需精准选择器械尺寸,避免过度压缩导致心耳壁损伤。
2. 手术操作过程
器械选择:选用20mm 规格 WATCHMAN FLX Pro,依据 RO Marker 确认器械在分叶间的位置,确保封堵器边缘完全覆盖心耳开口。
释放与评估:释放后通过DSA 观察,3 个 RO Marker 呈 “等边三角形” 分布,提示器械轴向正常;TEE 评估显示瓣周漏<1mm,封堵效果符合临床标准。
全球首款,波科涂层左心耳封堵器获批上市
▲术前左心耳造影(左);封堵器展开后TEE影像(右)
3. 术后专家反馈
姚焰教授在术后总结中提及:“3 个 RO Marker 让术中释放非常顺利,能清晰展示封堵器轴向是否偏移 —— 这对小口径心耳尤为重要,避免了因定位偏差导致的二次调整。更关键的是,PVDF-HFP 涂层带来的快速内皮化,我们期待 3 个月随访时能看到完整的内皮覆盖,为患者停用抗凝药提供依据。”
(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左嵩教授团队—— 处理 “前后双分叶浅心耳”
全球首款,波科涂层左心耳封堵器获批上市
▲马长生教授团队首植术后合影
1. 患者基线特征
基本情况:70 岁男性,阵发性房颤病史 5 年,曾因脑梗接受溶栓治疗(卒中复发风险高);合并 2 型糖尿病,长期服用降糖药。
风险分层:CHA2DS2-VASc 评分为 4 分,HAS-BLED 评分为 4 分 —— 患者同时存在糖尿病(血管病变风险)与脑梗史(卒中史),口服抗凝药出血风险极高(HAS-BLED 评分≥4 分)。
左心耳解剖:DSA 造影显示心耳为 “前后双分叶” 形态,共干区域深度仅 16.2mm(浅心耳),远端分叶无法利用,口径 22mm—— 浅心耳的挑战在于封堵器 “锚定空间不足”,易出现术后移位。
2. 手术操作过程
器械选择:选用27mm 规格 WATCHMAN FLX Pro,利用器械的 “径向支撑力” 确保在浅心耳内的锚定稳定性。
定位与评估:通过RO Marker 确认封堵器完全覆盖共干区域,避免远端分叶遗漏;术后 TEE 显示封堵器无移位,瓣周漏<2mm,符合 PASS 原则。
全球首款,波科涂层左心耳封堵器获批上市
▲术前左心耳造影(左);封堵器展开后造影(右)
3. 术后专家反馈
马长生教授在术后访谈中强调(来源2):“我们临床中常遇到高龄、合并多基础疾病的患者,他们服用抗凝药的出血风险远高于卒中预防获益。WATCHMAN FLX Pro 的 PVDF-HFP 涂层能加速内皮化,理论上可将抗凝用药时间从传统的 6 个月缩短至 1-3 个月,这对高出血风险患者是‘雪中送炭’,但具体用药时长还需更多中国人群数据支撑。”
(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樊友启教授团队—— 优化 “冠脉术后房颤患者” 方案
全球首款,波科涂层左心耳封堵器获批上市
▲王建安院士、樊友启教授团队首植术后合影
1. 患者基线特征
基本情况:75 岁女性,高血压病史 10 年,3 年前因急性心肌梗死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术,术后长期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DAPT: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近 1 年出现持续性房颤。
风险分层:CHA2DS2-VASc 评分为 4 分,HAS-BLED 评分为 2 分 —— 患者需同时进行房颤卒中预防与冠脉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传统方案为 “DAPT + 抗凝”(三联治疗),出血风险显著升高。
左心耳解剖:DSA 造影显示心耳为菜花型,口径 20.11mm,深度 16.8mm,无明显分叶。
2. 手术操作过程
器械选择:选用24mm 规格 WATCHMAN FLX Pro,考虑到患者需长期 DAPT,优先选择涂层器械以降低 DRT 风险。
释放与评估:术后DSA 与 TEE 显示封堵器位置正常,瓣周漏<1mm,无心包积液。
全球首款,波科涂层左心耳封堵器获批上市
▲术前左心耳造影(左);封堵器展开后造影(右)
3. 术后专家反馈
樊友启教授在术后表示:“冠脉术后合并房颤的患者,‘DAPT + 抗凝’的三联治疗出血风险是单独 DAPT 的 2-3 倍。WATCHMAN FLX Pro 在中国上市,标志着 LAAC 进入涂层时代 —— 涂层加速内皮化后,患者或可从‘三联治疗’转为‘单纯 DAPT’,大幅降低出血风险,未来我们计划开展相关临床研究验证这一方案的可行性。”
(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鹤萍教授团队—— 为 “脑梗高风险患者” 提供替代方案
1. 患者基线特征
基本情况:69 岁男性,高血压病史 15 年,脑梗死病史 9 年(遗留右侧肢体轻度活动障碍),长期服用降压药与阿司匹林。
风险分层:CHA2DS2-VASc 评分为 4 分(脑梗史 + 高血压 + 年龄>65 岁),HAS-BLED 评分为 3 分(高血压 + 脑梗史)—— 患者脑梗复发风险高,但服用阿司匹林已出现胃黏膜糜烂,无法耐受更强效的抗凝药。
左心耳解剖:DSA 造影显示心耳为单叶型,口径 23mm,深度 20mm,无明显钙化。
2. 手术操作过程
器械选择:选用27mm 规格 WATCHMAN FLX Pro,团队反馈 “器械输送系统气密性好,推送过程中无明显阻力”。
释放与评估:通过RO Marker 确认封堵器位置后释放,术后 TEE 显示瓣周漏<1mm,封堵效果理想。
全球首款,波科涂层左心耳封堵器获批上市
▲术前左心耳造影(左);封堵器展开后造影(右)
3. 术后专家反馈
张鹤萍教授在术后总结中提及:“这款器械的输送系统优化得很好,尤其是在通过主动脉弓时,操控性比传统型号更灵活,新术者上手难度低。对这类有脑梗史且出血风险高的患者,LAAC 是比抗凝药更安全的选择,而 PVDF-HFP 涂层的加入,让我们对长期安全性更有信心。”
# 行业讨论与展望
第 36 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5)期间,WATCHMAN FLX Pro 上市会围绕技术应用与临床价值展开讨论,核心观点聚焦以下方向:
(一)技术对LAAC 临床实践的潜在影响
1. 术后用药方案的优化空间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宋治远教授指出:“2025 年中国最新房颤管理指南已将 LAAC 列为高出血风险患者的 IA 类推荐,而术后用药简化是当前领域的核心需求。WATCHMAN FLX Pro 的涂层技术为缩短抗凝时长提供了可能 —— 传统方案需服用 6 个月抗凝药,未来或可缩短至 1-3 个月,但需通过多中心研究验证中国患者的最佳用药时长。”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胡宏德教授补充:“对‘房颤消融 + LAAC’一站式手术患者,涂层加速内皮化后,或可避免‘消融后抗凝 + DAPT’的叠加用药,减少出血风险,但需结合消融创面愈合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不能‘一刀切’。”
2. 基层医院 LAAC 技术的推广潜力
珠海市人民医院姜小飞教授认为:“3 个 RO Marker 降低了对 TEE 的依赖,部分基层医院若缺乏高端 TEE 设备,可通过 DSA+RO Marker 完成基本评估,这为 LAAC 技术下沉提供了技术支撑。未来需开展针对基层医生的专项培训,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治疗。”
(二)后续关注方向
1. 中国人群长期临床数据积累
目前公开数据以全球多中心研究为主,行业关注产品在国内不同年龄、合并症人群中的5 年以上表现,尤其是器械相关血栓(DRT)发生率、器械耐久性(如涂层脱落风险)等指标。波士顿科学大中华区总裁张珺提及:“公司计划在国内开展 10 年长期随访研究,积累中国患者的真实世界数据,为指南更新提供依据。”
2. 成本效益与卫生经济学评估
对投资方与医疗机构而言,产品长期应用中的成本- 效果比是重要考量 —— 如减少卒中发生带来的医疗费用节省、降低二次手术率带来的资源优化等。需通过真实世界研究计算 “每预防 1 例卒中所需成本”,为医保政策制定与医院采购决策提供参考。
3. 技术迭代与适应症拓展
医疗器械行业代表提及,未来或需进一步优化器械输送系统的兼容性,使其适配更多品牌的导管鞘;同时探索产品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房颤、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房颤等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可能性。
# 小结
波士顿科学WATCHMAN FLX Pro 左心耳封堵器的获批与首批临床植入,为国内房颤卒中预防领域提供了一款差异化技术产品 —— 其 PVDF-HFP 涂层、3 个 RO Marker 显影设计、16mm-40mm 全尺寸覆盖的技术组合,针对性解决了传统 LAAC 治疗中的炎症反应、定位精度、患者适配范围等问题。
从首批临床应用来看,产品在复杂左心耳形态适配性(如双分叶、浅心耳)、术中操控性、高出血风险患者用药优化潜力等方面表现符合预期,获得国内领军专家的初步认可。
需注意的是,目前产品临床数据仍以短期安全性与有效性为主,长期耐久性、中国人群最佳术后用药方案、基层医院推广可行性等问题,仍需通过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与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该产品的临床应用进展或为LAAC 技术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需客观关注后续循证数据积累与实际临床价值落地情况,以推动行业理性发展。
本文由广州佳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佛山浩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联合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