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家创新内镜治疗消化道肿瘤技术
Time:2012-4-3 10:48:17 Author:admin
——首创内镜固有肌层剥离术
|
对于消化道起源较深的肿瘤,过去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一直是“鞭长莫及”,唯有通过外科手术来切除病灶。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科主任刘冰熔教授勇闯禁区,大胆对ESD术式改进和创新,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内镜固有肌层剥离术”,并在临床上积累了20余例成功病例。前不久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第18届欧洲消化疾病周学术大会上,刘冰熔作为中国大陆地区唯一受邀做专题报告的专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他的临床经验,并展示了内镜下手术录像,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ESD是上世纪90年代末由日本消化内镜医师在世界上首次应用,此技术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直径大于2厘米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术后能提供完整的标本,有利于病理医生对病变部位是否完全切除(广度及深度)、局部淋巴结或脉管有无转移等情况进行分析。而且相对于其他的内镜微创治疗手段,ESD术降低了肿瘤的局部遗残率及术后再发率,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ESD术操作难度大,其切除深度仅仅局限于黏膜全层及大部分黏膜下层等胃肠壁的浅层。对于起源较深的肿瘤(来源于固有肌层),此法则难度甚大,剥离病变的同时往往会伴有消化道穿孔的发生,使得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
在ESD术的启发下,刘冰熔一直把内镜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作为学科的主攻方向,在此领域不断探索,率先提出了内镜固有肌层剥离术(EMD)这一全新概念,并将其成功地运用于临床,使内镜下切除起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成为现实。
这一技术改变了内镜治疗过程中被动处理消化道穿孔的局面,刘冰熔课题组在EMD的术前,首先采取胃肠壁的消毒、无菌操作等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穿孔,即使出现了消化道穿孔,绝大多数情况下也能通过内镜下钛夹封闭的方法及时关闭“漏洞”,减少消化液渗出,术后甚至可以完全避免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出现。
内镜固有肌层剥离术的提出和开展,使越来越多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免于外科手术之苦,较之传统外科手术,具有无瘢痕、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尤其是能够在根除肿瘤的同时,完整地保留胃肠道的结构和机能。
近年来,刘冰熔和他的同事积极开展ESD和EMD两项新技术,成功治愈了200多例此类患者。
(来源:中国医药报)
|
|